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工作做法 > 理论研究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西安浐灞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实践

媒体:原创  作者:灞上人家
专业号:灞上人家 2017/9/25 14:00:51

2004年9月,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浐灞生态区是因浐灞河之水而生的一座新城,也是全国唯一的以生态命名的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为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生态品牌,完善城市形态,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浐灞生态区积极响应水利部《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的通知》,按照“尊重自然,科学治水,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工作原则全面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

一、试点工作建设历程

2006年初,《西安浐灞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启动。2007年《规划》经过专家征询、评审、修稿后逐级上报国家水利部。2008年4月,水利部在西安主持召开《规划》评审会并顺利通过,10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同意在西安浐灞生态区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的批复》。2009年4月编制完成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审查,7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西安浐灞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批复》。2010年10月,水利部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初期评估。2012年11月,水利部对试点工作进行技术预验收。2013年3月,水利部验收委员会对试点工作进行了终期验收并顺利通过。成为西北首个、全国第六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

二、试点工作意义及目标任务

用《规划》评审会上专家组的意见表述:“浐灞河建设既是渭河综合整治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西安城市绿化、美化,恢复河川自然与历史风貌的系统工程,编制并实施的《西安浐灞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对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作为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

《实施方案》确定的试点工作期限为5年(2008年~2012年)。主要目标任务,一是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通过构建河湖连通水网、引水、清淤、水体修复等措施,恢复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二是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三是建立水生态系统长效管理机制和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体系。通过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努力解决浐灞河水环境、水生态以及水景观的主要问题,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整治目标,展现浐灞水生态风貌。

三、试点工作的具体做法

依据《实施方案》,试点工作主要实施了六大工程措施,水生态系统监测、调研及宣传等非工程措施。重点工程措施:

一是河道整治工程。包括浐、灞两河四岸一级生态化堤防建设与河道疏浚、亲水驳岸与植被修复、浐灞半岛水网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既抵御了浐灞河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又恢复了浐灞河道湿地及岸坡绿化景观。

二是污水治理与中水回用工程。包括浐灞河27处排污口截流、4个污水厂建设,两河四岸污染源治理及再生水管网铺设。以上工程的实施,使区域日处理污水41.5万吨,日再生水15万吨,污水处理率达95%。浐、灞河直排污水的现象成为历史,浐河水质由劣五类提至四类、灞河水质由四类达到地表三类。

三是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包括浐灞河14座橡胶坝建设、浐河雁鸣湖湿地、桃花潭湿地、世博园和国家湿地公园等工程。橡胶坝总水面面积1000公顷,总库容1270万立方。

四是生态景观与生物工程。包括浐灞两河四岸亲水平台及景观码头建设,世博园铺设草坪砖17.7公顷,桃花潭利用建筑垃圾堆出10公顷河心岛并造山植树,水域投放鱼苗50万尾,灞河河心岛建造鸟类繁育基地,全面启动生态区昆虫、脊椎动物、维管植物、外来物种的调查研究工作。

五是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生态区雨水收集利用被列入西安市创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城市示范工程。工程结合楼体特点,利用屋面、道路及广场通过管沟收集雨水,建设泵站与喷灌系统对周边绿化植被实施喷灌,年节水23万立方。

六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包括橡胶坝监控,生态区气象、防汛、水文、水质、噪声、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满足区域防汛调度、环保监督监察的目的。

四、试点工作的科研成果

试点工作期间,浐灞生态区投入1200多万元与西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西安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等国内15家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关键技术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100余篇,联合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50余名。代表性的研究:

一是《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2006年启动,内容包括防洪、林业、环保、水资源、水土保持、拦河造湖等规划,2009年编制完成,历时三年。《专项规划》是陕西省渭河支流第一个流域规划,是指导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经西安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以来,切实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浐灞河流域生态环境,规范了上下游各区县、各行业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了全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浐灞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这是2009年水利部研究课题。通过对浐灞河流域的水文、水质、生态蓄水量、水环境容量、生态修复措施及效果分析,流域生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实地调查,弄清了浐灞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废水排放量、污染物种类、点面源污染现状,探明了浐灞河流域生物物种、湿地类型及分布状况,提出了解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建立的包括天然、生态特征、影响因子、保护修复效果、经济指标在内的计算方法及生态评估指标体系模型,从而为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研究对促进浐灞河流域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该研究2012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试点工作的总体评价

试点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评价摘自水利部陈雷部长视察时的讲话及三次验收时专家的评语。

2009年10月25日,水利部部长陈雷亲临浐灞生态区检查指导工作,他充分肯定了浐灞生态区在水环境建设、生态修复及湿地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要求统筹流域治理,切实抓好河流生态修复,抓好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完善水生态体系结构,让浐灞河休养生息、恢复生机,确保各项试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2010年10月28日,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于琪洋副司长带队对浐灞生态区进行了考察并对试点工作进行了评估。专家组认为,浐灞生态区面对成立之初“垃圾成山、沙坑遍布、污水横流”的困境,按照“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的工作理念,全面贯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以科技为先导,以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为主线,以保护与改善河流湖泊水质和丰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以保证水生态系统安全和提高水生态系统环境承载能力为目标,加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投资力度,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注重宣传与交流,实现人水和谐,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2012年11月5日,水利部验收组由水资源管理中心总工田玉龙带队,对试点工作进行了深入考察和技术预验收。验收组认为,浐灞生态区从编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起步,从治理水环境问题入手,创新管理和运作模式,将水环境治理、新区开发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深入探索西部地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设模式,努力把浐灞生态区从一个生态重灾区建成水环境涵养功能充分、水生态景观优美、人居环境舒适、经济发展繁荣、社会文化进步的生态新区,在西部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

2013年3月29日,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陈明带队的验收委员会,对西安浐灞生态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验收并顺利通过。验收委员会评议,五年的试点建设,总投资120亿元,浐灞生态区新增水域湿地面积594公顷,湿地覆盖率由2008年的5.2%增加到10.4%,水功能区达标率由2008年的50%提高到75%,空气质量位居西安市区最佳,鸟类从2005年的63种增加到200种,并发现东方白鹳等4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浐灞区的水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区域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0%以上。试点工作使浐灞生态区成为金融商务、总部办公、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产业布局的理想区域,2012年与2005年相比,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4倍,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长114倍,融资增长5.04倍,实现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和产业发展的“双赢”。验收委员会建议西安浐灞生态区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充分发挥试点工作的引领示范作用。

六、试点工作取得的效果

从浐灞生态区申报到成为西北首个、全国第六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以来,始终秉持“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流入城市”的发展理念,脚踏实地、努力探索,“持续改进,追求卓越”,进行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表现在环境、景观、人居、产业、文化和保障六大生态体系建设方面。

关于生态环境。彻底改变了生态区以往河流污染、垃圾围城、沙坑遍布的环境状况。截止目前,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到48万吨,年中水回用量达1100万吨,浐灞河流水质全面恢复到地表三类水平,绿化面积1448公顷,绿化覆盖率41.1%,拥有湿地及景观水面1133公顷,栽种乔木34万株,形成林地137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8平米,空气质量年平均负氧离子达2000~6700个,远超清新空气所需1000~1500个的要求。鸟类从2005年的63种增加到如今的205种,数十年未曾见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黑鹳等在浐灞生态区被再次发现。生态区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原理,积极探索海绵城市,2016年被西安市选定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

关于生态景观。生态区已建成以浐、灞河为轴线,以雁鸣湖、桃花潭、世博园、广运潭、国家湿地公园为辐射点,河湖相连的生态水系网络。浐灞两河四岸已成为人居环境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新区,为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西安带来了别样的生态气息。生态区把生态环境作为区域发展的第一资源倍加爱护和经营,以保护和恢复原生态湿地景观为主要任务,建立包括湿地保护、恢复、建设及人工湿地所组成的湿地体系,使浐灞生态区成为最具特色的湿地景观城市,有力地完善了城市生态功能,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2014年集园艺、人文、生态于一体的世博园,成为西安又一张“绿色名片”,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当年西安世博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关于生态人居。香港中新集团、新加坡盛邦集团、上海绿地、恒大集团、亚马逊AWS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共同打造生态新城,管委会做框架、企业做地块的发展模式得到有效落实,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证。通过下发管理文件,落实支持鼓励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区内新开发的项目从建筑节能、垃圾收集到可再生能源利用、立体绿化,从社区环境管理到居民环境意识,无不渗透着生态理念。全面推行绿色建筑,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医疗、教育等城市重要基础配套设施稳步推进。“绿色示范工程”和“园林式社区(单位)”占绝大比例,低碳化、舒适化发展成为区域共识。人居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区域吸引更好的人才、项目和更多的投资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区域发展活力,激发了居民和建设者的热情,为浐灞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浐灞生态区荣获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关于生态产业。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确立了生态环境的绝对优势,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连续成功举办七届欧亚经济论坛,立足“打造丝路沿线国家金融创新实验区”,成功引进中国银行全球服务中心、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等金融、泛金融类项目,金融商务区格局已形成。新加坡淡马锡、德国麦德龙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砂之船西安(奥莱)、丝路会展中心、万达文旅城、上海绿地等中国知名企业纷纷入驻,西安使领馆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区等重大项目落成,浐灞生态区形成了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局面,与西安市支柱产业之间的循环和连接不断强化,形成错位发展、跨越发展的强进势头。

关于生态文化。浐灞生态区通过水文学、水化学、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等水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市民生活和休闲环境得到改善,人水和谐得到极大地促进。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本”,把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水平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结合起来,统筹到水生态建设试点工作之中。广泛开展水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使生态标准成为公众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充分挖掘浐灞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生物多样性日、湿地日、环境日等节日,在区内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积极开展湿地建设的同时,加强湿地科普教育,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依托湿地科普馆,建立中小学校科普实践基地和科研基地,依托污水处理厂建立水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市民的生态环保道德责任感,加快构建水生态文化体系。

关于生态保障。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从机制、制度、管理、建设、财政、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是从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中得到的宝贵财富。突出表现在:一是思想统一、目标清晰。始终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突出水生态文化”为中心,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的工作理念,推动各项试点建设工作。二是制度完善,手段丰富。充分利用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优化审批管理程序,针对建设项目过程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及绿色管理等阶段均有相应的要求及措施,引导并鼓励企业尽可能地降低项目能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确保入区项目符合各项生态化要求,使入区的建设项目成为生态区的“绿色细胞”。三是能力建设突出创新和实效。以生态管理工作为核心,综合水利、环保、林业、园林等职能。“打造国际化管理团队,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

七、试点工作经验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古语有云“善治国者必治水,善为国者必先治水。”从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对水的认识犹如一面镜子,从侧面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前进步伐。在漫长艰苦的治水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了“疏而不堵”、“天人长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在国家水利部和省市水利部门的指导帮助下,以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为目标,大力推进河流治理和生态重建,快速推动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步伐,逐步使该区域从一个生态重灾区转变为西安市的生态补偿区和生态示范区。总结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态治河理念被广泛借鉴。浐灞河是渭河一级支流,治理过程中坚持放眼全局,实施全流域治理,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生态新区建设,并将其作为秦岭保护与渭河治理的重要支撑,坚持“污水资源化、湿地功能化、治理效益化”的水环境治理思路,充分认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生产力价值,做到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和产业发展“双赢”,成效显著。以建设西安生态补偿区为出发点,将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河流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提升区域价值,通过城市开发建设实现区域价值,同时在新城开发中推进生态治理,以城市开发收益反哺生态建设,形成生态恢复和城市建设双收获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浐灞生态区的治河理念被定义为渭河治理示范工程,在全省范围得到推广,在北方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河流上具有借鉴作用。

二是世园精神诠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浐灞生态区举办,在178天会期中迎来了1573万中外游客,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进一步弘扬了绿色理念,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向海内外游客展示了文明、开放、包容、绿色的陕西省和西安市新形象,形成的“拼搏、创新、协作、奉献、服务、开放”的世园精神是对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诠释,是对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入探索,使浐灞生态区成为绿色发展的实践者和引领者,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世园会倡导的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将会延伸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浐灞生态区及西安留下弥足珍贵的理念积累和精神财富,激励浐灞生态区在水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开拓创新,续写辉煌。

三是水生态渐成城市开发建设共识。试点工作是浐灞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环境优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对区域资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恢复。通过试点工作,浐灞确立了以水环境建设为中心,以绝对优势的生态用地比例为保障,以大面积连片的林地、湿地建设为手段的工作思路,形成“大开大合、大疏大密、水绿相间、错落有致”的景观环境,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陕西省随后实施的渭河治理、西咸新区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均对浐灞水生态系统试点工作进行充分借鉴,浐灞的试点工作已成为西安市、陕西城市建设与新区开发的学习榜样和成功范式。

四是创新管理助推试点工作。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是全面完成试点工作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平的必然要求。作为西北唯一的试点区域,浐灞生态区充分发挥开发区机制灵活的优势,将制度机制建设作为解决突出困难的重要手段,坚持试点工作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措施创新,推陈出新,真抓实干,确保各项试点任务顺利完成,为试点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大胆探索、积累经验。

五是浐灞河治理实践成范式。浐灞河流域专项规划,是渭河流域第一个全支流整体综合治理规划。通过全流域上下游的同管共治,为浐灞生态区乃至西安市提供生态安全屏障,也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示范和借鉴。浐灞生态区开展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是西部水生态修复思路与方法的探索,同时为推动全国工作积累流域和地区经验。浐灞生态区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使浐灞湿地公园成为西北首批国家湿地公园。针对生态区成立之初的废弃沙坑建造人工湖,以千亩水面、万亩绿意迎来了2011世园会的盛大绽放。在桃花潭景区利用建筑垃圾建设岛屿,重塑景观。沿浐灞河铺设截污管网,封堵排污口,并依托污水厂加快中水管网建设,利用中水养护绿化、清洗道路、洗涤车辆和回供灞桥热电厂工业冷却水。通过有效地综合理治,使浐河水质恢复地表三级水平,几十年的污水渠重现清流,灞河成为市民休闲胜地,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城市生态功能显著增强。为实施大水大绿工程,浐灞生态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水位进行布点监测,对生态需水规律、需水量进行预测。对涉河工程除坚持做好防洪及环境影响评价外,组织多学科交叉研究。汛期加强橡胶坝群联合调度,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营造大水景观。科学回收利用雨水,在浐灞商务中心和世园会址开展雨水收集利用示范工程。以上工作均可成为值得推广应用的范式。

八、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流域防洪问题。浐灞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洪水暴涨暴落,洪水灾害频繁。目前,除灞河蓝田县城段和西安城市段防洪能力部分达到30年到100年防洪标准之外,部分堤防防洪标准偏低,堤防内在质量差,仍有部分无堤段,防洪体系不完备,对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为此,西安市政府已经启动浐灞河流域河道整治工作,率先实施灞河上游段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工作。

二是水资源利用问题。浐灞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灞河最大年径流量为10.5亿立方,为最小年径流量的8倍,多年平均7-10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50%以上;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均衡,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1.1%,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为79.4%,调蓄工程有待加强。目前浐灞生态区已全方位利用再生水,国家湿地公园、世博园、桃花潭等大型生态工程已优先使用再生水作为生态补水,减少河流地表水使用量,降低枯水季用水风险,并为下游输送更多优质水源。

三是生态修复问题。流域中上游生态涵养功能退化,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浐灞河流域山区面积占到流域总面积的76.7%。目前浐灞河流域上游区域森林植被存在着龄组不合理,树种结构较差,郁闭度低、完整性不足等问题,降低了其生态涵养功能。浐灞河流域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58%,灞河泥沙含量较高,年平均输沙量293.7万吨,水土保持压力巨大,试点工作内涵不足。虽然浐灞通过水生态试点工作在水污染治理、湿地建设、河道治理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试点内容仍有待丰富,内涵有待提升,需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生态监测与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大胆突破,提升引领示范作用。

九、今后工作的设想

为使浐灞生态区成为全国城市水生态文明环境治理的示范区,生态区水环境建设的创新地,西部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新名片,浐灞生态区的设想是:

一是要能充分体现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加快“湿地浐灞”、“花园浐灞”建设,显著提升区域城市生态涵养功能和人居环境品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发挥城市生态涵养功能,统筹实施浐灞河全流域治理。合理调配水资源,积极构建全方位的再生水利用体系,丰富完善雨水收集利用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地辐热和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

二是要能凸显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化特色。浐灞通过欧亚经济论坛和世园会等大型国际性活动的举办,体现了西安城市建设管理理念的深刻转变,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水生态系统建设取得的成就,全面宣传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今后浐灞将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方式与形式,推进欧亚贸易区、西安市使领馆区等国际性项目建设,扩大在水生态领域的对外合作交流,凸显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向性和包容性,以此树立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先导区地位。

三是要能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作为西北唯一的国家级水生态建设试点区域,浐灞肩负着深入探索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历史使命。这要求浐灞要以建设“美丽浐灞、美好家园”为宗旨,紧密跟踪水生态发展方向,依靠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不断丰富提升水生态内涵,将水生态建设作为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来推进,提升创新社会管理能力,早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社会公平和分享本质,让居民切实分享水生态系统带来的环境享受,同时也为渭河乃至黄河流域治理树典型、创样板。

(作者为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博士,国家一级建造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阅读 9532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