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就能为减碳出一份力,还收到了林业碳票认购的电子凭证!”8月14日,家住宜昌城区的王成锋,在“宜林碳蕙”小程序上,购买了88元的“个人捐赠碳中和”。这是他第一次在线上购买林业碳票,这意味着,他日常通勤、生活用电等产生的碳排放,已被等量的森林吸收抵消,真正迈出了“零碳生活”的第一步。
林业碳票,是林地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相当于每片森林的固碳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质押、抵销的“身份证”。记者从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获悉,自6月初“宜林碳惠”微信小程序上线运行以来,市民和各类单位积极参与碳中和,通过线上平台认购林业碳票碳减排量4847吨,认购总金额40.52万元。
两个多月前,宜昌首批市级林业碳票在长阳签发。同日,我市林业碳普惠平台“宜林碳惠”正式上线。6月5日上线当天,就有市民踊跃认购。紧随其后,6月25日,我省首个大型活动碳中和指导意见在宜昌发布(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对200人以上大型活动的碳排放场景进行细致划分,并提出核算标准。指导意见的落地,为“宜林碳惠”平台上的碳票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也让线上积累的碳减排量开始从“数字”走向“现场”。
17天后,据此意见实施的首个“零碳”大型活动落地——7月12日,百里荒第九届帐篷露营季举行,主办方百里荒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宜林碳惠”小程序,根据1000人规模,计算出活动将产生24.78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花费2127.36元购买碳汇,获得宜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核发的电子版《碳中和证书》。同时,也有市民游客在现场通过张贴的告示和二维码,主动认购林业碳票。
记者打开“宜林碳惠”小程序看到,认购碳票有六种方式,分别是零碳活动、零碳旅游、零碳单位、个人碳中和、替代义务植树、碳汇司法。其中,市民可以认购碳票实现个人碳中和、替代义务植树、零碳旅游,单位企业可以认购碳票实现零碳活动、零碳单位,碳汇司法则是生态环境损害替代修复和赔偿的重要途径。
“林业碳票把‘看不见’的森林固碳能力转化为可交易、可核销的‘碳资产’,让市民以‘扫一扫’的方式参与降碳,又为山区林农开辟了‘卖空气’增收的新渠道。”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梅朋森表示,随着大型活动碳中和机制落地,这些碳票将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履行减排责任的标准化工具,进一步放大生态价值、撬动绿色消费,实现“护林”与“富民”双赢。